是陈思诚一直在迎合观众,还是观众本来就喜欢他的品位?

看电影的人,都会对自己要看的电影有一个预估。

比如说侯孝贤

要拍武侠片

,库布里克

要拍科幻片

,我们事先就会估计到电影一定难懂,我们会有这样的心理预期。

而当陈思诚

推出《解密

》的时候,相信在很多人的预估里,他们以为自己会看到《风声》

或是谍战版《唐人街探案》

结果影片呈现出来的样子让很多人措手不及,刺激的情节呢?精彩的推理呢?这梦境是怎么回事?这颜色又是怎么回事?

因为陈思诚这个很多人眼中的“优秀产品经理”,这次打算过一把文艺片导演的瘾。

也许很早以前,陈思诚就打算拍一些这样的作品,但那需要资格。

而一系列爆款电影,让他拥有了资格——一个可以把票房往后放、把艺术追求往前放的资格。

谁在为陈思诚的电影买单?

回头看陈思诚过往的作品,你会发现这些电影在口碑和票房上呈现出严重的撕裂。

陈思诚参与导演、编剧、监制的电影作品,豆瓣评分没有一部过8分。

最高的是《唐人街探案》

,7.7分,最低的是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

,低于5分。而最新上映的《解密》

,截止写稿的时候,豆瓣评分是6.6分。

然而正是这些豆瓣评分普遍不高的电影,却取得了惊人的票房成绩。

其中有3部,挤入中国影史票房前15,分别是《唐探2》(33.9亿),《唐探3》(45亿)以及《消失的她》(35亿)。

于是问题来了,是谁在为这些评分并不高的电影买单?答案是“下沉市场”。

不妨看这样一组数字:从2016年至2021年,一线城市票房依次为22%、20%、19%、19%、18%、17%,三四线城市票房依次为31%、32%、345%、36%、39%。

谁才是中国电影票房的中流砥柱一目了然。但这些三四线城市的观众们,却在社交媒体上变成了“沉默的大多数”。

那些在社交媒体上打分、评论的人们,恰恰是来自一线城市的资深影迷。于是他们的评价便成了社交媒体上的主流声音。

这有点儿像当年特朗普

和希拉里

的选战,当时主流媒体一边倒地站在希拉里一边,是陈思诚一直在迎合观众,还是观众本来就喜欢他的品位?看上去希拉里已经胜券在握,然而正是那些沉默的大多数,把特朗普送上了总统宝座。

这便是陈思诚电影票房口碑撕裂的原因:人数少但声量大的“资深影迷”,对电影给出了低评价;而那些并不常去电影院的普通观众,则用手中的电影票帮陈思诚屡屡创造票房奇迹。

陈思诚不认可“陈思诚配方”

有网友总结出“陈思诚配方”:购买已经成功的悬疑剧本;以东南亚为背景,扩大内容尺度;以某种社会情绪作为故事内核……

当我们把陈思诚导演和监制的电影往上套,会发现基本符合情况。最典型的一部就是《消失的她》

,电影里有当时社会对东南亚旅游的种种传闻,有被舆论热议的丈夫谋害怀孕妻子事件,还有舆论场中非常流行的girlshelpgirls。

电影提供了多种社会情绪供观众选择,总有一款会戳中人们。而只要大家能够讨论起来,就奠定了病毒式传播的基础。

于是,在打造了“唐探宇宙”之后,陈思诚又构建起了“现实题材悬疑宇宙”,而这个“宇宙”的构建,并不是通过故事或IP,而是打造了一套类型片拍摄宣传的可行性方案。

照此药方抓药,效果基本上大差不差。以至于到后来,很多跟陈思诚并不相干的电影,也被人误以为有陈思诚参与其中。

比方说今年暑期档成绩不错的《默杀》

,导演是陈思诚提携的柯汶利

,故事发生在国外一个虚构的城市,关注的是校园霸凌这个社会问题……真称得上是一部和陈思诚无关的“陈思诚作品”。

对于陈思诚取得的票房成功,知乎上有人评价说:“因为他(陈思诚)很纯粹,没有想去奥斯卡,或者戛纳电影节或者香港金像奖拿奖或者得到国外的观众喜欢,只想赚钱,只想赚中国大陆观众的钱,反复钻研大陆观众的喜好,故事有趣,逻辑清晰,节奏流畅,画面挺美,不会只有导演自己看得懂,普通观众也都看得懂。他把观众当成正常成年人,有智商,不会用狗都不信的漏洞去糊弄,所以他赚钱的目的达到了。”

这样的评价陈思诚认可吗?恐怕不认可。

首先,陈思诚不认可人们认为他像一个精算师一样反复钻研观众的喜好。陈思诚在接受采访时说,他接片的标准仍然是感性,而不是理性。

在陈思诚看来,观众的喜好转移和迭代很快,而电影的拍摄周期很长,创作者不可能根据当下的观众喜好去构思未来上映的作品。这样做很危险,万一观众的喜好转移了呢?

因此,陈思诚只能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去拍电影,“我不是拒绝翻拍、拒绝悬疑或是拒绝某个类型,而是更重视在内容上有什么可供挖掘、可表达的,好不好玩,有没有意思,这也是我拍一个电影的意义所在。”

所以与其说陈思诚迎合了观众的喜好,不如说他创造了观众的喜好。比如他把爆笑喜剧和本格推理这两项彼此不搭的元素结合在一起,创造出让观众眼前一亮的《唐人街探案》

当然,陈思诚的喜好也并不总是与观众不谋而合,否则就不会有那部票房口碑双失败的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

了。

而如果说他对艺术追求、电影奖项没兴趣,那他恐怕也不会选择去拍《解密》。

陈思诚说:“我发现,自己在创作方面的感知更加关注个体与时代的关系了,这个命题可能会伴随我一段时间,不知道会多久,但促使我选择了《解密》。”

“电影宇宙”的三次迭代

而且对于陈思诚来说,电影的作者属性和商业属性从来都不是一对儿矛盾,高手可以兼而得之,就像诺兰

,就像斯皮尔伯格

尤其在中国,实际上相比于电影艺术,中国电影市场更急需的是把电影工业搭建起来,把公众观影习惯培养起来。

当年陈思诚萌生拍摄《唐人街探案》的想法,源于2014年底广电总局举办的一次赴美交流活动。

当时官方找了5个有潜力的年轻导演到好莱坞参观学习。回来后,陈思诚觉得,工业化、体系化、IP化才有前景,就像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。回国后,陈思诚开始着手构思“唐探宇宙”。

这5个导演里剩下那4个也不是陌生人,他们分别是宁浩

、郭帆

、路阳

和肖央

。这帮人如今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中坚力量。

在我看来,他们这些导演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贡献,要超过那些在电影节上摘金夺银的文艺片导演。

从投资

的角度讲,只有商业电影市场足够大,票房足够多,才有可能反哺文艺片和艺术片。从需求

的角度讲,也只有培养出庞大的观众群体,才会诞生足够多的影迷消费文艺片。

所以从电影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讲,“唐探系列”可能是中国最重要的系列电影之一。

因为它真的形成了“电影宇宙”,为后来者树立了标杆。

中国电影市场对于所谓IP或者说电影宇宙的探索,冯小刚

应该是第一代拓荒者。《甲方乙方》《不见不散》《没完没了》

,这些电影名字就透露着导演打造IP的野心,而且他使用了葛大爷作为电影系列的大logo。

电影《甲方乙方》剧照

可惜的是,几部电影在故事上彼此没能联系上,没能形成时髦的电影宇宙。但冯小刚在20多年前就本能地、朦胧地意识到了这个趋势,于是又有了后来的“非诚勿扰系列”

而中国商业喜剧电影的2.0版本应该是徐峥

的“囧系列”

,这个脱胎于《人在囧途

》的系列电影,找到了常胜不衰的办法,那就是让角色永远在路上,说白了就是公路喜剧片,有点类似于美国的宿醉系列。

电影《泰囧》剧照

“囧系列”的问题仍然是只有系列片的招牌却没有内在联系,每个片子都要重新去想主人公是谁,他要干什么。但毫无疑问,徐峥启发了陈思诚,所以《唐人街探案》的故事也发生在泰国,甚至把徐峥发掘出来的王宝强

新风格直接复制到了电影里。

但和冯小刚、徐峥相比,陈思诚更能赶上时代的潮流,他真的在构建电影宇宙。

不仅有侦探排行榜这样的世界观,还有各种衍生剧,这是把招数都学全了。

网剧《唐人街探案》剧照

经过三部电影、两部电视剧的磨合,这个套路日渐成熟,它可以成为未来中国电影的一个样本,所以唐探系列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意义远大于它的艺术价值。

当然我这个3.0版本只是简略的自说自话,我既没有提到国产商业片的重镇香港电影,也没有提到中国系列喜剧的鼻祖陈佩斯

。因为我只是单纯想谈一谈咱们内地这些年商业喜剧大拿们的迭代,而这种迭代对整个中国电影工业至关重要。

而就像咱们前面说的,陈思诚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。

很多商业片导演其实都有这样的追求,但他们首先要和市场作斗争,要在追求艺术和迎合市场之间挣扎。挣扎过来,就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,去创作自己想要的东西,不必管市场欢不欢迎。

拥有了自主权的陈思诚也终于按捺不住,圆了一把自己的艺术梦,就像冯小刚拍《一九四二》,诺兰拍《敦刻尔克》一样。

有意思的是,《解密》的豆瓣评分,我的友邻评分要高于网友评分。而我所关注的友邻,影评人的比例很大。这也就意味着,资深影迷对《解密》的认可,超过了普通观众。这或许是陈思诚想要的结果。

本文作者丨牛角
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若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!联系QQ:2760375052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湉婧

这家伙太懒。。。

  •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。